易 纲


经济学教授。美国哈姆林大学管理学学士(1982年),美国伊利诺大学经济学硕士(1984年)和博士(1986年)。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  

高中毕业后到北京顺义县高丽营公社插队,任知青队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 1980年被北京大学选派到美国留学。1980-1982年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学习,1982年获美国哈姆林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1982-198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经济系学习,1984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任职

易纲1986年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任教。1986-1991年任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助教授,1992年获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终身教职,并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起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200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2002-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 2003-2004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2004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工作经历 易纲1985-1986年任美国伊利诺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1992-1993年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1993年夏天组织并率领中国留美经济 学会考察团赴台湾省做为期两周的经济考察。1993年发起并组织 (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留英经济学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100多名中外著名经济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了1993年7月在海口召开的研讨会。 

1993-1994年与林毅夫、张维迎、海闻等发起并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3年至今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资深研究员。1993年至今任美国学术期刊《中国经济评论》、《亚洲经济期刊》编委。1995年负责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硕士、博士计划的设计,该计划于1996年秋季开始实施。1996主持创建北京大学经济中心经济学双学位计划,该计划于1996年秋开始实施。 教学 易纲精通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与操作,并有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 

在北京大学期间开出五门课程。国际经济学(1992年,研究生〕,计量经济学(1994, 研究生〕,货币与银行(1995, 研究生〕,国际金融(1996,研究生〕,经济学原理(1996,本科生〕。

研究方向

易纲教授的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在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方面。1991年提出货币化的理论模型,解释为什么中国改革过程中货币增长率远远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1992年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1993年发表了对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成果。1994年至今参加由世界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中国金融规划研究课题,具体负责货币需求以及货币化的研究。1994年论述了金融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1995年调研了人民银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1996年提出在现有的条件下搞国营企业的债务重组,很难将债务重组做成“最后的晚餐”。1996对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讨论了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和策略。 在研究中国金融体制过程中,对日本的主银行体制、德国的全能银行和美国的分业银行管理体制做过较全面的分析和比较。

主要英文文章和著作:

易纲在英文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 多篇。其中有 11 篇被世界权威 索引 《经济学文献期刊》编入其期刊和电子索引。其中英文专著有: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94,Westview Press,美国),已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多次引用。《中国经济改革:回顾与反思》(1991,JAI Press,美国)也被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的学者多次引用。主要学术论文有:“改革期间中国的货币化过程”(中国经济评论,美国,1991春季号),“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亚洲经济期刊,美国,1992秋季号),“中国的货币需求”(见计划经济,北荷兰,1993年第一期)等被世界各地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多次反复引用。

主要中文著作:

1. 《市场经济学普及系列丛书(共十四本)》

2. 《货币浅说》

3. 《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

4. 《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5.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

6. 《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

7. 《国际金融》

8. 《货币银行学》

9. 《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

10. 《1998-2000中国通货紧缩研究》

11. 《中国的货币化进程》